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9篇)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2篇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参考) 2篇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参考)篇一“凝聚你我力量。”20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2篇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参考)2篇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参考)篇一“凝聚你我力量。”2020年这个消费维权主题很给力,有三大涵义: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消协平台型组织共治力量,推进消费维权机制健全完善;凝聚消费者共识,发挥消费者监督力量,推进消费者参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凝聚经营者共识,发挥行业自律力量,推进落实经营者
一是打好“人民战争”。关键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维权合力。虽然,“人人都是王海”这句口号在社会上一度叫得很响,但维权难的问题,让一些消费者不能不退却,不能不忍气吞声,问题就在于维权合力不够。所以,必须发挥消协社会组织平台作用,汇聚各方而消费维权力量,促进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广大消费者、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人民战争”有力量支撑。
二是打好“阻击战”。战胜新冠肺炎,“阻击战”颇显成就,特别是重要场所和道路口设卡、社区严守阵地,经验值得借鉴,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打假中,就是要创新维权机制、全面履行职责。
在全社会倡导和坚持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新《消法》的贯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商品、服务法律法规和标准,要发挥社会机制的力量来遏制侵权问题和假冒伪劣盛行问题,做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死守,决不让侵权问题肆意横行。
三是打好“宣传战”。这次战疫情,宣传的功劳不可没。科学防疫,天天的疫情信息发布及广泛的科学防疫知识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疫情、防疫病毒的知识办法,所以大家能够从容对待疫情、正视病毒侵害,做到听从指挥,同心协力。在消费维权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坚决打击侵权问题,另一方面还是要“预防”为主,如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莫掉入消费
陷阱。当然,宣传工作一定要到位,特别要注重更多消费教育资源向老年消费者、农村消费者和未成年人倾斜,不断提升各类消费者群体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消费维权任重道远,绝不是靠一个315维权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必须拿出战疫的精神来维权打假,这对“稳市场”、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篇二一场突如其来的春疫,让中医药再次走向了前台,成了防疫治病中的“中国利器”。中医药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自身的免疫力作为治疗原理。就治疗效果而言,中医药在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方面作用独特。新冠肺炎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续的康复上同样大有可为。事实是最好的验证。整个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医药的全面参与密不可分。中医药治疗最大程度提升和实现了救治率和逆转率,与国外很多国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抛开此次疫情救治不谈,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看,中医药在历次疫情的防治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功效显著。2003年治疗非
典病人样本显示,采用纯西医治疗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几乎20%。而介入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
1、4%。也正是中医药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重大疫情中的惊艳表现为中医药扬名立威,但优势却并没有转化成顺势。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式微的局面,虽已引获得关注,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在“**年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
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
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药,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
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状况都有很直观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有名望的中医在减少,医院里的中医门诊也改换了门庭,中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药品的成色和质量也大不如前,熬上两三次之后就寡淡无味。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就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一场疫情让
人看到了国粹在延续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难得宠幸”的老样子。
市场化改变了中医药的传统生存状态,传统产业与市场之间并未有效对接和均衡匹配,时下,中医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于中药的层面而言,当天然的中药材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种植的质量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提高来不断优化。当然,以医保为主体的政策扶持长期缺位,则造成了中医药的日渐式微。中医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产业,现有的问题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要**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点而需要统盘推进。
篇二: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学习新冠肺炎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心得体会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笔者认为,要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必须坚持做到“四个统筹”。
统筹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疫情防控是全方位的工作,是一场总体战。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积极拓展。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仍然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只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把重点地区的疫情控制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全国疫情蔓延局面。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十个手指弹钢琴”,增强辩证思维,把握好局部和全局、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举全国之力,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武汉胜则湖北胜,
湖北胜则全国胜。同时,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毫不放松地统筹抓好其他地区防控工作,坚决落实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早日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要理性看待这次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总的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这场战“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麻痹和侥幸心理,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当前随着返程流、复工潮的到来,城市疫情防控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要求,因时因地制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
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疫情防控与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相辅相成。有序复工复产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推动复工复产,交通运输是“先行官”,必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进一步研究出台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加大对一些行业复工复产的扶持,帮助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民营和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针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可采取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返岗,确保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
加强区域间上下游产销对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及时抓好春耕生产,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等基本民生保障,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统筹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前,我们责无旁贷,必须迎接挑战。立足当前,既要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要尽快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回到正轨,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更要放眼长远,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这次应对疫情暴露出的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中,及时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处理好依法防控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坚持依法依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发力,充分发挥法治在疫情防控中的保障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好尺度,依法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不层层加码,不擅自升级管控措施,不搞简单化、一刀切,及时纠正防控工作中的偏颇、极端做法,尽量采取对群众生
产生活影响小、带来不便少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能力,做到严控不失控,“硬核”不硬来。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坚守法律底线,文明执法,依法严惩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等公然挑战、触碰法律底线者。加强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积极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让法治成为疫情防控中的基本共识和行为准则。
篇三: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理性认识和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者:王海峰来源:《中印对话》2020年第01期
对比2003年“非典”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影响较为明显,对2020年全年经济影响有限。
2020年春节前后,武汉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威胁到中国各地,并影响到不少国家和地区。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开始引起市场关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比2003年“非典”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影响较为明显,对2020年全年经济影响有限。
第一,由于有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此次防控措施相对及时有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季节与2003年“非典”疫情非常类似,首个病例均是在前一年年底出现,在1月份开始扩散。但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各级政府反应时间长,诊断能力和防控力度有限,疫情致死率高,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由于有2003年的经验,各级政府反应时间较短,诊断能力进步快,防控力度大,疫情致死率较低,持续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初步判断,此次疫情有望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主要集中在一季度。
第二,如果能在一季度彻底控制疫情,二季度经济有望反弹。2003年中国处于加入WTO后的第二年,经济处于上行期,国际贸易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始对经济进行季度统计,200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10%,比2002年高一个百分点,“非典”疫情对经济影响没有引起特别关注。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階段协议,国际贸易投资环境仍然非常复杂;尽管有“六稳”政策支撑,疫情对一季度的不利影响可能比较显著,对交通运输、旅游、购物、餐饮、住宿、文体等传统服务业的影响尤为明显。但是,如果能在一季度彻底控制住疫情,二季度经济很有可能出现反弹。
第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核心区域,在全国经济中比重有限。2003年“非典”爆发,广东、北京、山西、内蒙、河北、天津、香港、台湾均是重灾区,其中广东、北京、山西、内蒙、河北和天津六个省市区经济总量占当年全国20%以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及周边湖北其他地区,2019年湖北全省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4.65%,湖北经济波动对全国经济影响比较有限。但由于此次疫情对全国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造成了较大影响,大多数省区市延长假期,会对其他地区经济带来较大影响。
第四,中国经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冲击,比2003年具有更强的韧性。2003年中国人均GDP不到1300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1.3%,投资和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
“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的影响,必须既要在战略上重视公众恐慌和市场波动,又要在战术上重视疫情的科学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核心引擎,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能力有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不足。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到31.8%左右,消费和服务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和各级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改善。
第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可能极其有限。由于中国政府及时公布新冠肺炎疫情,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共享信息,国际社会也能有效参与应对此次疫情,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因此,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并没有发布针对中国的旅行警告和贸易限制建议。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国际协作使得国际社会能够越来越有效地协调应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明显影响。
但是,理性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的影响,必须既要在战略上重视公众恐慌和市场波动,又要在战术上重视疫情的科学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努力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确保广大人民卫生健康安全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首先,必须强化对疫情的科学防控。当前和上半年工作重点是防控疫情,决不能掉以轻心,出现反复。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地区、社区和社会组织间的协
调,形成有效隔离和防疫的制度体系,尽快增加医疗卫生防疫产品和基础设施供给,加大相关疫情、药物研究和生产,争取将疫情控制消灭在一季度,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既要增加有效供给又要稳定物价。此次疫情爆发适逢春节假期,绝大多数工厂放假,部分商店歇业,由于一些地区公众恐慌,导致部分食品和防疫用品价格非理性上涨,个别不法商户乘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必须严打个别不法商户恶意涨价,尽快恢复和增加有效供给,确保市场价格稳定,为打赢防疫攻坚战创造良好条件。
其三,要重视发展质量而不是速度。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地区、部分领导过分重视发展速度,忽略发展质量和公众健康安全的思维定式。近期,社会上又出现了所谓“保六”的论调,极易蛊惑人心,反映的还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惯性。“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更多关注的是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季度乃至年度的经济波动是一种经济规律,高一点低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略定力。
最后,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三大攻坚战”依靠的仍是改革开放;化解中美经贸摩擦还要依靠改革开放。一定要相信并坚持过去两年中央“六稳”及相关配套改革开放创新政策不动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人民关心的核心目标,落实2019年底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三五”规划就能圆满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会实现。
本文作者王海峰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
篇四: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疫情防控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分析作者:李舒畅来源:《大经贸》2020年第3期
李舒畅延边大学吉林延边133002
【摘要】2020年开年之初,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我国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1月23日起湖北武汉开始执行封城政策,湖北省及中国其他各省份陆续开始执行封城,封城时间长达两月有余,在此期间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本文将对此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疫情防控地方经济经济恢复
一、新冠肺炎疫情简介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1]。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
二、疫情防控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一)疫情冲击需求,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减少。从总需求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冲击,消费和投资所受冲击尤为严重。第一,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费需求。受非典影响,2003年上半年居民减少外出,对餐饮、旅游等相关消费造成负面冲击。2003年4-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为7.7%、4.3%、8.3%,较2002年同期分别减少0.5、5和0.3个百分点[2]。第二,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生产活动无法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第三,一旦被WHO认定为疫区,出口可能受较大影响。若疫情升级为国际事件,国外将对来自疫区的商品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
(二)疫情冲击总供给,服务业和工业增加值大降,企业停工减产。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企业停工减产。
旅游、交运、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非典为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的致死性高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人口聚集型的服务类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三)对各行业的影响。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尽管疫情持续时间还不长,但是影响已经充分显现,尤其是餐饮、旅游、电影、交运等行业。电影行业春节档近乎颗粒无收。春节档7天在全年票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受疫情冲击,观影需求急剧下滑,1月23日,7部春节档主要影片宣布撤档,不少大型院线也均选择暂停营业。
餐饮行业损失惨重。为避免人群聚集,春节各类聚餐和婚宴等几乎全部取消,大量餐厅饭馆停止营业,备菜存货拿出来低价甩卖。
旅游行业黄金周不再。春节是除“十一”和“五一”之外的重要旅游黄金周。但是受疫情冲击,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必然大幅下滑[3]。
交运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旅客出行需求减少,部分城市封城封路,交运物流不畅。1月27日,春运第十八天(正月初三),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626.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8.3%。
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均受到波及。建筑业停工,金融业在后续可能因不良率上升、证券交易量下降受损。农林牧渔的家禽养殖,一方面物流受阻导致饲料无法运送,另一方面活禽屠宰、买卖受限,生产和销售两端受到双重挤压。
但是,医疗医药相关行业提前复工做好物资保供工作,居家隔离导致的在线游戏等行业收入大幅上升。手游《王者荣耀》在大年三十当天的流水为20亿元左右。
三、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建议
(一)以市场为主体,政府辅助保障经济循环畅通快捷。此次疫情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战争,是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了干扰。未来关键在于恢复市场循环,政府不急于过度发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总体上是可控的,如果疫情能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今年能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4]。因此,在此次疫情的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辅助的角色,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障经济循环畅通。
(二)稳定企业资金链。除了信贷、金融市场发债等政策外,对社保缴费等还需要有更大力度。当前各省市的政策普遍为将1至2月份的社会保险延缓至3月底缴纳。但考虑到此次经济恢复循环时间会比较长,3月底企业可能并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可用于缴纳社保。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有条件地区可以考虑取消1至2月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财政资金较为困难的地区下,也可以考虑延缓1-2月份的社会保险缴费至6月底,给企业更多时间。
(三)以尽快恢复运输效率为核心,修复产业链。除了人员复工以外,运输是整个产业链恢复循环的最中心环节。当前产业链复杂度上升必然带来各种原材料和中间品的运输需求增加。在防疫期间,运输效率大幅度下降,对产业链影响大,需要着力加快恢复[5]。尤其需要关注化工原材料运输,危化品等长期在路上停滞会带来更高的风险。
(四)着力加大消费扶持力度,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由于春节消费的特殊性,消费后期弥补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要太过依靠线上消费对总消费的支撑。正如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着力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降低餐饮等在总消费中比重,以保护知识产权等手段大力发展文创等设计类产品。
结语
在撰写这片文章的时候,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本篇文章旨在为了更加了解疫情期间的各行业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树立坚定的信念应对疫情,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到,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协作下,众志成城,本次战“疫”必定大获全胜!
篇五: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一是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细抓实。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每天适时发布工作提醒找差距、补短板、堵漏洞,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及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指示,不断细化防控方案、靠实防控责任、筑牢防控网络。坚决贯彻**和省委关于保通畅保运行的部署要求,第一时间撤销国、省道x个检查检疫站点,并重新调整布设部分乡镇和村社入口的检测点,在全县x处检测点全面启用疫情防控实名登记扫码系统,实现了数据快速采集、实时分析、精准防控。严格落实六清两不漏六个一管理要求,把外来人员管控和社区、村社管理作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严防输入性风险,逐一建立实名登记台账,做到了流动人口底数清、来肃务工人员基本情况明。截止2月20日24时,我县累计摸排外地来肃人员x人,其中湖北等重点疫情地返**人(武汉x人);目前全县共有居家留观人员x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累计就诊x人次,累计医学留观x人,解除x人,无确诊、疑似、留观人员。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制定《x县大力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若干措施》《x县加强综合治税若干措施》,印发了《x县企业复工复产**x疫情防控指导方案》和《x县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指南》,全面落实**和省市融资支持、稳岗就业、税收优惠、降低成本等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增强信心、渡过难关。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复工复产的前提,严格落实六个一律和分级分区、分
—1—
企分业、分时分段要求,组织工信、自然资源、应急、卫健等部门人员深入企业一线摸底排查,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防疫物资紧缺等困难和问题,指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上下联动、登记备案、健康监测、措施落实四项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我县x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工生产x户,预计3月初全部复工生产。其它采矿、水电建设等项目有x户已通过复工审核,即将投入生产,另有x户正在按要求补充完善资料和疫情防控预案。
有序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请、部门审核方式,引导商场、便利店等经营实体有序开业营业,目前全县已恢复营业各类经营门店x户,基本满足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教育部门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网上备课,2月17日全县所有学校各学段已全面开展网络直播、点播等教学活动,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
三是深度谋划推进项目建设。系统谋划、梳理印发续建项目、**预算内投资项目、企业自建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前期项目、祁连山生态保护暨乡村振兴融资项目等项目清单,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项目责任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联系联项包抓,乡镇部门具体负责,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一级公路(x段)、x二级公路、x冰川矿泉水等项目复工各类问题,加快推进x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国开行产业贷款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力度协调解决x公园投资项目、x
—2—
土地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有关困难和问题,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四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研究下发了《x县关于贯彻落实**和省市委一号文件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方案》《x县脱贫攻坚工作要点》《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点》,集成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金、推进区域联动,梳理确定大明现代农牧业示范园、裕固风情文化旅游综合体等示范项目x个。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对健全防贫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等新识别贫困人口认定,持续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深入开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脱贫攻坚战役圆满收官。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县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垃圾污水等方面的问题和短板,计划创建清洁村庄x个,新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x个,梯次推进集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年底实现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五是全力抓好春耕备耕、接羔育幼和造林绿化工作。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农时农事不耽误,储备种子、地膜、化肥等农资x余吨、饲草料x万吨,发放春耕备耕小额贷款x亿元。组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做好接羔育幼技术指导和畜禽防疫工作,目前牲畜产仔x万头(只),成活x万头(只),成活率x%,同步跟进牲畜免疫x万头(只)。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工程规划部署,紧扣扩绿提质增效目标,及早谋划推进植
—3—
树造林工作,计划投资x万元,造林x亩,栽植各类苗木x万株、花卉x万株。目前,造林绿化方案和施工作业设计已完成评审,工程造林招投标、苗木储备、土地平整、管网架设、义务植树任务分解等工作正稳步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部署要求,积极主动作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充分用好对冲疫情影响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4—
篇六: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心得体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心得体会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一经放开就吸引大量关注,北京等地具备防控条件的博物馆开始有序开放,全国电影放映场所开始稳步有序恢复营业......7月以来,越来越多的行业陆续复工复产,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正在不断步入正轨。当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靠的是党中央的科学决策,靠的是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这一重要要求,为科学处理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为下一阶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划定了目标任务。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挑战,对未来也将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适应疫情长期存在的新形势,打好疫情防控的主动仗,我们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轨。打个比方,过去是无疫状态、“晴天”环境,可以放开手脚干活,今后是常疫状态、“雨天”环
境,必须“一手撑伞,一手干活”。坚持适应常态化防控要求的发展思路,对常态化防控的认
识必须到位,策略调整选择、防控措施落实、应急工作准备要精准。这其中,推动实现“两个转变”至关重要。
一方面,对发展环境的认识,要从“无疫状态”向“适应疫情长期存在”转变。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国际交往,风险挑战是常态,风雨兼程是必然。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既下好防范风险的先手棋,也用好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在“晴天”转为“雨天”的形势下,无论是国家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产业政策,还是企业生产活动、劳动力选择方式等,都必须将疫情防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运用底线思维做好充足准备。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另一方面,对发展方式的考量,要从“无疫发展”向“带疫发展”转变。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积累了重要的制度和实践经验。下一步,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撑伞,一手干活”的原则,将疫情防控措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以统筹推进,处理好应急举措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重振经济和完善治理的关系,既要有效防控疫情,又因势利导促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维稳,最大程度减低疫情带来的损失。
越来越多国际人士意识到,中国不仅成为
篇七: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1云南省教育厅针对此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起的热议回应称,在进入校园人员必须是低风险人群的前提下,不强制戴口罩。云南教育厅的“除紧急情况和必须佩戴口罩的工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发网友热议。(3月22日《中国新闻网》)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的这一答复之所以引发热议,问题就出在“原则上”这三字上!因为再刚性的规定,一旦加上“原则上”,执行起来就有了弹性,“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既没有强制师生必须戴口罩,也没有规定师生不戴口罩。这种似是而非的答复,其结果必然让广大师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开学后戴不戴口罩,不该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自选题。
但是,开学后师生到底要不要戴不戴口罩,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愿意戴就戴,不愿戴就不戴,势必影响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效果。校园内要不要戴口罩,要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从道理上说,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师生要不要戴不戴口罩,不是教育厅长、局长、校长说了算,而是当地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形势作出科学判断。
其实,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公众可以从3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中寻找答案。该《通知》建议: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不难看出,在中、低风险地区,像校园内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公共设施等属于人员密集区,为安全起见,建议师生戴上口罩,学校可采取错时上学、错时就餐等办法减少人员集聚,以降低风险,至于师生骑车或开车上班、上学或在操场等通风良好的地方,完全可以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从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来看,就是原则上继续推迟开学,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满足三个条件可开学。“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所谓基本得到控制,是由国家来判定的,具体可能要精准到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情况。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具备这三个条件以后,再来考虑什么时候开学。”这其中的第三
个开学必备条件“防控物资”无疑指的是为师生准备的额温枪、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可见,开学后一段时间内,师生在人员集聚的特定场合还是要戴口罩的。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学活动,3月9日,青海第一批高中、中职学校迎来开学,贵州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学生3月16日正式开学,山西全省域高三年级按照3月25日开学做准备,西藏各级各类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到3月下旬开学,江苏各级各类学校3月30日起分批次、错峰开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说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正处在蔓延之势,输入风险与日俱增,疫情防控的重点已经从“内防输出”转向“外防输入”,而口罩无疑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在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之前,戴口罩应成为师生出门的标配,戴口罩不仅是疫情特殊期间的防护手段,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时,戴口罩也应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2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疫,让中医药再次走向了前台,成了防疫治病中的“中国利器”。中医药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自身的免疫力作为治疗原理。就治疗效果而言,中医药在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方面作用独特。新冠肺炎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续的康复上同样大有可为。
事实是最好的验证。整个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医药的全面参与密不可分。中医药治疗最大程度提升和实现了救治率和逆转率,与国外很多国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抛开此次疫情救治不谈,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看,中医药在历次疫情的防治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功效显著。2003年治疗非典病人样本显示,采用纯西医治疗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几乎20%。而介入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也正是中医药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重大疫情中的惊艳表现为中医药扬名立威,但优势却并没有转化成顺势。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式微的局面,虽已引获得关注,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在“2020年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药,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状况都有很直观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有名望的中医在减少,医院里的中医门诊也改换了门庭,中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药品的
成色和质量也大不如前,熬上两三次之后就寡淡无味。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就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国粹在延续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难得宠幸”的老样子。
市场化改变了中医药的传统生存状态,传统产业与市场之间并未有效对接和均衡匹配,时下,中医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于中药的层面而言,当天然的中药材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种植的质量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提高来不断优化。当然,以医保为主体的政策扶持长期缺位,则造成了中医药的日渐式微。中医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产业,现有的问题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要**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点而需要统盘推进。
通过大疫的验证,对中医药的偏见会少一些,依任度和依存度会有所改善,并国际社会重新发现和再次认识,中医药粉丝的群体也会有所扩大,中医药的处境与现状也能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就政策层面而言,应当借势用力、趁热打铁加快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在“两手抓,两手硬”的综合措施中,有力有效推进一揽子的计划落地,比如中医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中药产能的恢复与提升,中药产业链条的拉长,同时以援外防疫为契机,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把“中国方案”升级为“世界共享”,继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极强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和价值体系。如此,中医药才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3
“凝聚你我力量。”2020年这个消费维权主题很给力,有三大涵义: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消协平台型组织共治力量,推进消费维权机制健全完善;凝聚消费者共识,发挥消费者监督力量,推进消费者参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凝聚经营者共识,发挥行业自律力量,推进落实经营者第一主体责任。
315消费者权益日,以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为宗旨,每到此时,维权打假更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每年央视315晚会所曝光的假冒伪劣、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深深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消费侵权问题,才能让央视315晚会变成消费者快乐的享受,而非悲愤的时光?联想到当前这场战疫情,其实,屡打不尽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是存系在社会消费中的“病毒”,就如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凶狠”“狡诈”。但我们看到,新冠病毒尽管在世界正蔓延,但在我国一场人民战争中却已经被紧紧锁死,彻底消灭之胜利在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病毒”,与生物界的病毒是何等相似啊!我们有着战胜SARS的经验,战胜新冠肺炎更显示出磅礴的力量,何不能借鉴战疫的方法打一场消灭侵害消费者权益“病毒”的大战?完全可以!
一是打好“人民战争”。关键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维权合力。虽然,“人人都是王海”这句口号在社会上一度叫得很响,但维权难的问题,让一些消费者不能不退却,不能不忍气吞声,问题就在于维权合力不够。所以,必须发挥消协社会组织平台作用,汇聚各方面消费维权力量,促进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
广大消费者、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人民战争”有力量支撑。
二是打好“阻击战”。战胜新冠肺炎,“阻击战”颇显成就,特别是重要场所和道路口设卡、社区严守阵地,经验值得借鉴,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打假中,就是要创新维权机制、全面履行职责。在全社会倡导和坚持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新《消法》的贯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商品、服务法律法规和标准,要发挥社会机制的力量来遏制侵权问题和假冒伪劣盛行问题,做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死守,决不让侵权问题肆意横行。
三是打好“宣传战”。这次战疫情,宣传的功劳不可没。科学防疫,天天的疫情信息发布及广泛的科学防疫知识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疫情、防疫病毒的知识办法,所以大家能够从容对待疫情、正视病毒侵害,做到听从指挥,同心协力。在消费维权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坚决打击侵权问题,另一方面还是要“预防”为主,如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莫掉入消费陷阱。当然,宣传工作一定要到位,特别要注重更多消费教育资源向老年消费者、农村消费者和未成年人倾斜,不断提升各类消费者群体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消费维权任重道远,绝不是靠一个315维权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必须拿出战疫的精神来维权打假,这对“稳市场”、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篇八: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少部门和企业掌握了海量数据资源这些数据是实现病毒溯源人员追踪供需匹配物资调度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许多地方也都在尝试用大数据防控疫情但实践中由于多头管理跨部门协同障碍以及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导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数据共享始终不太畅通极大地制约了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数字经济发展问题及相关建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在疫情防控、促消费稳增长、助复工促生产、惠民生保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疫情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是一次深刻检验,加快了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也暴露出传统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高、智慧社会建设跟不上社会治理需求等短板。建议抓住疫情后痛定思痛的重要契机,以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以推动数据共享和依法使用为导向,加快完善数据治理政策;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推进智慧社会建设;以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快完善法规和破除制度性障碍。
关键词:新冠肺炎,数字经济,社会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经济增强了疫情防控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韧性”
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各显神通”,在疫情防控、促消费、稳增长、保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是赋能疫情防控。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检测、新药研发、疫情发现和筛查、辅助诊疗、资源调配等领域,引起普遍关注。其一,助力病毒分析和药物筛选。阿里研发的人工智能(AI)诊断算法,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百度提供的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可将新冠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加速药物筛选和研发进程。其二,辅助识别诊断病患。腾讯觅影AI辅助诊断系统部署湖北最大方舱医院,只需数秒即可帮助前线
医生识别新冠肺炎。依图医疗AI影像系统已在部分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可利用图像算法对患者病历和CT影像进行智能化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其三,提升测温筛查效率。华为、腾讯、旷视科技等企业基于图像识别和红外成像技术研发的非接触式远距离人工智能测温系统,已广泛应用在地铁、火车站、机场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可快速筛查人流中的高温人员,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其四,支撑群体轨迹预警。三大电信运营商利用信令和漫游数据,提供流动人员行程轨迹、预警情报及态势分析,为疫情形势判断提供重要参考。其五,开展疾病科普指导。丁香园APP为用户提供疫情相关的专业解读。科大讯飞等公司推出的智能外呼平台能够自动询问、采集和记录居民疫情信息,对居民进行疾病宣教和防控指导,显著提高了疫情筛查效率。此外,京东推出的“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覆盖全国40多个地方的数字经济产业园,涵盖医药、食品、科技等3000多家企业,为应急物资调配提供保障。
二是促消费稳增长。疫情对零售、餐饮、旅游、交通等线下业务造成了直接冲击,用户消费普遍锐减,交易额同比大幅萎缩,但网上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除夕至大年初九,京东生鲜成交额同比增长215%。在线外卖成为许多餐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选择,不少企业首次上线外卖业务。有企业表示,以前外卖营业额占比不足10%,近期已经占到70%左右,有效弥补了线下消费停滞造成的损失。网络阅读、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支付等信息消费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部分产品日交易额突破10亿元,同比上涨50%以上。牛津经济研究所、美国彼得森研究所、腾讯研究院等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率约5.4%-5.8%,其中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
三是助复工促生产。近期,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大量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远程会议、协同办公、在线营销等服务。其一,
助推协同办公。中国平安、腾讯、阿里钉钉、神州云动CloudCC等为数千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音视频会议、群直播以及协同办公服务。其二,促进复工复产。浪潮InCloud、紫光云UNIPower、中电云网等工业互联网企业,在短时间内汇聚了超过100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海尔COMOPlat推出企业复工增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力、设备、物资保障、组织管理及生产环境等5大类14项复工全场景服务。其三,扶持商户共渡难关。美团为疫情重灾区商家推出免除佣金、延长年费、给予特殊保障金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3.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商户恢复经营,并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不少于100亿元的小微贷款。其四,助力打开销路。淘宝开通爱心助农栏目,设立了10亿爱心助农基金,推出了十项助农措施,帮助全国农户打开滞销农产品的销路;苏宁上线“保供给、防滞销”专区,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减少农户损失。
四是惠民生保稳定。如何在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同时,做好民生保障,是疫情防控面临的重要问题,数字经济企业做了大量工作。在交通出行方面,滴滴出行为医护人员和社区应急出行成立保障车队,其中医护保障车队已覆盖7个城市、超过120家医院的11000多名医护人员。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等一批互联网医疗平台免费提供在线义诊服务;微医上线“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以来,两周内就集结了28466名医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超百万人次。在网络教育方面,阿里钉钉、百度传课、腾讯课堂、网易云等一批网络云课堂,采用多云调度、视频压缩、CDN内容分发等技术,为全国师生“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解决就业方面,好活、盒马、高灯科技等平台推出的共享员工模式,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复工的大量闲置工人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解决了短期内一些零售企业暴涨的用工需求,减轻了原有企业的人工成本。
五是提升治理能力。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疫情防控期间,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开发的“密切接触者测量仪”APP,可方便公众查询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不到位等线索及改进建议,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济南等一大批城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信息发布、宣传教育、人员追踪、应急资源调度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疫情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显著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二、疫情防控暴露出数字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疫情为数字经济带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但从应急响应和长远发展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仍然面临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够、智慧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需求不匹配等诸多难题。上述问题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互联网发展路径、传统产业结构、人才基础有关,也有各方面对数字化认识不到位、转型动力不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一是产业数字化水平偏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疫情防控期间,尽管有少数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型并扩大产能,但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严重偏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复工复产还存在较大难度。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互联网尚不成体系,企业对制造装备等硬件的投入多、对工业软件及大数据分析的投入少,也缺乏足够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再加上认识不到位、内在动力不足等原因,产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企业反映,很多工业互联网APP之间相互孤立,在原料采购、库存查询、研发设计、加工
制造、在线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不足,只适合于业务复杂度不高或流程较短的中小微企业,上下游之间并不能实现远程协同,离“非接触式生产”差距较大。此外,各行业差别较大,缺乏统一的协议标准和数据标准,部分行业封闭性又强,也加大了与数字经济的融合难度。
二是数据开放共享和整合利用水平不高。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少部门和企业掌握了海量数据资源,这些数据是实现病毒溯源、人员追踪、供需匹配、物资调度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许多地方也都在尝试用大数据防控疫情,但实践中,由于多头管理、跨部门协同障碍以及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导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数据共享始终不太畅通,极大地制约了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在物资调配方面,医疗物资供给与各医疗救治单位之间的信息未能及时精准对接,导致出现物资发放无序情况;在患者救治方面,不同部门采集了多种数据,包含个人及家庭成员信息、社区人口数据、医院与疾控中心数据、患者求助信息、社会捐助数据等,但这些数据无法及时有效整合,依靠大数据实现高效决策的机制尚未形成。数据共享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此次疫情使其暴露得更加充分,这其中既存在“不知道跟谁对接、怎么对接”的问题,也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对接等难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权责关系不清晰、共享机制不明确以及法律保障不健全等。
三是智慧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还不匹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是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下做出的前瞻性部署。智慧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务、产业、民生、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在城市大脑、“互联网+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养老、互联网教育等各个方面投入巨大,建设了不少政务云平台,也开发了相应的在线系统或移动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社
会治理效率,但有基层人员表示这些系统设计的五花八门、各自为政,以至于手机上安装的公务软件过多过乱、极耗精力;此外,系统运行的数据主要来自各地的人口数据、法人数据、经济运行数据、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等,多以规划数据和年度统计数据为主,数据频度低、实时性不够。面对疫情突发事件,尤其是遇到诸如追踪识别潜在病毒传播人群等全局性、系统性应急事件时,智慧社会建设的短板也暴露出来,例如系统分隔、业务协同性差、信息孤岛、运维管理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与精准识别、按需管控、靶向治理等现实需求存在明显落差。
四是相关制度及监管理念尚未跟上数字化转型步伐。制度创新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根本保障,是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创新空间的助推器。防疫期间,由于配套制度和监管理念跟不上,一些网络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但由于预警机制及上报制度不健全,在疫情初期未能发挥应有的预警作用。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服务的网约车、共享民宿、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拥有完整的数据链条,可以有效追溯用户信息、行程预测及行动轨迹,本应在联防联控中发挥支撑决策作用,但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却对新业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监管措施。例如,滴滴出行反映全国有178个城市要求停止网约车服务,但对出租车并无任何限制;途家、小猪等平台表示有161个城市要求下线民宿产品及相关服务,但未对酒店旅馆做出同样规定。互联网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或会诊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避免交叉感染和减少患者恐慌,但长期存在的一些制度性障碍也束缚了平台企业抗击疫情的手脚。现有制度规定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或绑定实体医疗机构,不允许医生独立注册,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只能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向社会提供服
务的空间。上述举措不仅限制了平台在抗击疫情中的应有作用,也给数字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削足适履”的不利影响。
三、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疫情极大提升了全社会的认识水平,无疑为数字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建议抓住疫后痛定思痛的重要契机,对疫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从目前调研的情况看,应考虑以下措施:
一是以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抓住当前企业纷纷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契机,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通过试点示范、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开展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工业APP、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发挥网络平台在协同研发、在线设计、远程采购、线上营销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提高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提高组织柔性转产和产能共享能力,做好物资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以及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提升国家物资保障体系的应急响应能力。
二是以推动数据共享和依法使用为导向,加快完善数据治理政策。“数据即资产”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使用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必然选择。建议制定数据共享标准或技术规范,提升数据共享的标准化水平。尽快出台数据使用及保护相关法案,进一步明确数据权责边界、使用规范以及信息保护责任。加快建设政务数据开放国家门户网站,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助力数据增值开发和再使用。健全政务数据
内网共享平台,完善跨部门共享使用机制,将“共享是原则,不共享是例外”落到实处,切实实现数据的依法、按需、共享。健全政府部门与互联网企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灵活借鉴互联网企业在数据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挖掘数据资产潜力,释放大数据活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区块链、联合学习等新技术在数据追踪、数据分析、信息存储、传输发布等方面的应用,强化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
三是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推进智慧社会建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快智慧社会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硬件设施共建共用,以强化系统集成、业务协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社会公益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健全应急事件协调处置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
四是以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导向,加快健全法律规范和破除制度障碍。制度创新是不断壮大数字经济的坚实保障。数字技术创新活跃,业态模式快速迭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过去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电子商务、社交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等业务看,打破常规传统思维,从制度上给予包容、监管上给予空间是其得以萌发并壮大的关键性举措。建议秉持“宽容并不纵容,放松并不放手”的理念,继续大胆鼓励创新,进一步明细化和具体化包容审慎、划清底线的监管原则,量身定制监管政策,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试错容错机制。深化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事前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公
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处理好新旧业态之间的关系,杜绝过度保护传统业态、“一刀切”式的刚性执法,寻求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的平衡点。
篇九: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1云南省教育厅针对此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起的热议回应称,在进入校园人员必须是低风险人群的前提下,不强制戴口罩。云南教育厅的“除紧急情况和必须佩戴口罩的工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发网友热议。(3月22日《中国新闻网》)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的这一答复之所以引发热议,问题就出在“原则上”这三字上!因为再刚性的规定,一旦加上“原则上”,执行起来就有了弹性,“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既没有强制师生必须戴口罩,也没有规定师生不戴口罩。这种似是而非的答复,其结果必然让广大师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开学后戴不戴口罩,不该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自选题。
但是,开学后师生到底要不要戴不戴口罩,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愿意戴就戴,不愿戴就不戴,势必影响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效果。校园内要不要戴口罩,要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从道理上说,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师生要不要戴不戴口罩,不是教育厅长、局长、校长说了算,而是当地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形势作出科学判断。
其实,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公众可以从3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中寻找答案。该《通知》建议: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不难看出,在中、低风险地区,像校园内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公共设施等属于人员密集区,为安全起见,建议师生戴上口罩,学校可采取错时上学、错时就餐等办法减少人员集聚,以降低风险,至于师生骑车或开车上班、上学或在操场等通风良好的地方,完全可以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从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来看,就是原则上继续推迟开学,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满足三个条件可开学。“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所谓基本得到控制,是由国家来判定的,具体可能要精准到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情况。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具备这三个条件以后,再来考虑什么时候开学。”这其中的第三
个开学必备条件“防控物资”无疑指的是为师生准备的额温枪、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可见,开学后一段时间内,师生在人员集聚的特定场合还是要戴口罩的。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学活动,3月9日,青海第一批高中、中职学校迎来开学,贵州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学生3月16日正式开学,山西全省域高三年级按照3月25日开学做准备,西藏各级各类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到3月下旬开学,江苏各级各类学校3月30日起分批次、错峰开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说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正处在蔓延之势,输入风险与日俱增,疫情防控的重点已经从“内防输出”转向“外防输入”,而口罩无疑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在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之前,戴口罩应成为师生出门的标配,戴口罩不仅是疫情特殊期间的防护手段,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时,戴口罩也应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2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疫,让中医药再次走向了前台,成了防疫治病中的“中国利器”。中医药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自身的免疫力作为治疗原理。就治疗效果而言,中医药在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方面作用独特。新冠肺炎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续的康复上同样大有可为。
事实是最好的验证。整个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医药的全面参与密不可分。中医药治疗最大程度提升和实现了救治率和逆转率,与国外很多国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抛开此次疫情救治不谈,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看,中医药在历次疫情的防治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功效显著。2003年治疗非典病人样本显示,采用纯西医治疗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几乎20%。而介入中西医治疗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也正是中医药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重大疫情中的惊艳表现为中医药扬名立威,但优势却并没有转化成顺势。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式微的局面,虽已引获得关注,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在“2020年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药,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调查中,有94.68%的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医。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状况都有很直观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有名望的中医在减少,医院里的中医门诊也改换了门庭,中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药品的
成色和质量也大不如前,熬上两三次之后就寡淡无味。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就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国粹在延续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难得宠幸”的老样子。
市场化改变了中医药的传统生存状态,传统产业与市场之间并未有效对接和均衡匹配,时下,中医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于中药的层面而言,当天然的中药材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种植的质量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提高来不断优化。当然,以医保为主体的政策扶持长期缺位,则造成了中医药的日渐式微。中医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产业,现有的问题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要**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点而需要统盘推进。
通过大疫的验证,对中医药的偏见会少一些,依任度和依存度会有所改善,并国际社会重新发现和再次认识,中医药粉丝的群体也会有所扩大,中医药的处境与现状也能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就政策层面而言,应当借势用力、趁热打铁加快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在“两手抓,两手硬”的综合措施中,有力有效推进一揽子的计划落地,比如中医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中药产能的恢复与提升,中药产业链条的拉长,同时以援外防疫为契机,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把“中国方案”升级为“世界共享”,继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极强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和价值体系。如此,中医药才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六稳六保个人心得体会3
“凝聚你我力量。”2020年这个消费维权主题很给力,有三大涵义: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消协平台型组织共治力量,推进消费维权机制健全完善;凝聚消费者共识,发挥消费者监督力量,推进消费者参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凝聚经营者共识,发挥行业自律力量,推进落实经营者第一主体责任。
315消费者权益日,以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为宗旨,每到此时,维权打假更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每年央视315晚会所曝光的假冒伪劣、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令人触目惊心,也让人深深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彻底消灭消费侵权问题,才能让央视315晚会变成消费者快乐的享受,而非悲愤的时光?联想到当前这场战疫情,其实,屡打不尽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是存系在社会消费中的“病毒”,就如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凶狠”“狡诈”。但我们看到,新冠病毒尽管在世界正蔓延,但在我国一场人民战争中却已经被紧紧锁死,彻底消灭之胜利在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病毒”,与生物界的病毒是何等相似啊!我们有着战胜SARS的经验,战胜新冠肺炎更显示出磅礴的力量,何不能借鉴战疫的方法打一场消灭侵害消费者权益“病毒”的大战?完全可以!
一是打好“人民战争”。关键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维权合力。虽然,“人人都是王海”这句口号在社会上一度叫得很响,但维权难的问题,让一些消费者不能不退却,不能不忍气吞声,问题就在于维权合力不够。所以,必须发挥消协社会组织平台作用,汇聚各方面消费维权力量,促进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
广大消费者、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人民战争”有力量支撑。
二是打好“阻击战”。战胜新冠肺炎,“阻击战”颇显成就,特别是重要场所和道路口设卡、社区严守阵地,经验值得借鉴,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打假中,就是要创新维权机制、全面履行职责。在全社会倡导和坚持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新《消法》的贯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商品、服务法律法规和标准,要发挥社会机制的力量来遏制侵权问题和假冒伪劣盛行问题,做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死守,决不让侵权问题肆意横行。
三是打好“宣传战”。这次战疫情,宣传的功劳不可没。科学防疫,天天的疫情信息发布及广泛的科学防疫知识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疫情、防疫病毒的知识办法,所以大家能够从容对待疫情、正视病毒侵害,做到听从指挥,同心协力。在消费维权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坚决打击侵权问题,另一方面还是要“预防”为主,如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莫掉入消费陷阱。当然,宣传工作一定要到位,特别要注重更多消费教育资源向老年消费者、农村消费者和未成年人倾斜,不断提升各类消费者群体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消费维权任重道远,绝不是靠一个315维权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必须拿出战疫的精神来维权打假,这对“稳市场”、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荐访问:我对疫情防控与发展经济的看法 我对 疫情 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