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课件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下头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说课稿课件》,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在高考中,其重现率达100%。教材涉及:
① 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一节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
② 高一化学第五章第五、六节有关物质结构知识。
③ 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
④ 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三节Al(OH)3的两性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
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④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平衡体系,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④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原理适用于该体系,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2、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程序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各个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演绎和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第二课时以巩固知识、训练应用电离平衡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整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程序为:从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性质(导电性)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规律;通过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同,引出电解质电离程度问题;由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三种情况,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概念。联系化学平衡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应用电离平衡理论解答化学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秀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平时和孩子谈话时,我们也会说到自己的爸爸。有的说“爸爸很懒,总爱睡懒觉”,有的说“我的爸爸爱上网,不做事”,有的说“我爸爸就爱抽烟”,也有的说“我爸爸的脚很臭”,等等。鉴于爸爸在孩子心中一些片面的形象,我设计了《我爸爸》这个活动。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为家庭辛苦的付出了很多,从而愿意亲近爸爸,通过不同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萌发爱爸爸、尊敬爸爸的情感,在心目中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
2 、幼儿现状分析:大班幼儿 5-6 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都基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还不完整。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手段适时引导和帮助,以便使幼儿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征,我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重点)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启发提问法、谈话法、多通道感受法。
2 、说学法:纲要指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多种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知、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表演法、交流讨论法。
五、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流程为:谈话引入,迁移经验――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交流讨论、激发情感――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1 、谈话引入、迁移经验。
这一环节的完成约需 3 分钟。
首先,我用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游戏的图片引入,迁移经验引起幼儿回忆和爸爸一起玩过的游戏。并说说和爸爸玩过哪些游戏。
2 、欣赏散文诗、情感体验。
这一环节约需 10 分钟。
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对和还可以和爸爸玩哪些游戏很好奇,带着兴趣欣赏散文诗,更易于理解散文诗内容。
首先我配乐朗诵散文诗。然后提出问题,并根据回答进行表演。以此加深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和对爸爸的情感的激发。
问题:
(1)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通过回答表演,幼儿体验到了和爸爸玩游戏的快乐。
再次欣赏散文诗。学习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玩的游戏,引导幼儿觉得爸爸的了不起,愿意亲近爸爸。
3 、交流讨论、激发情感。
这个环节约需 12 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说说了不起的爸爸。
知道爸爸都会做什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幼儿慢慢的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也很了不
起,并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通过我
介绍自己的爸爸,再一次引起幼儿对爸爸情感的共鸣。
4 、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此环节约需 5 分钟。
通过分段欣赏 flash 《好爸爸坏爸爸》,让幼儿再次看到爸爸也会做很多的事情,也很辛苦。知道爸爸有时候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情,打我们是想让我们改正错误,越来越好,做个最棒的宝宝。其实那也是一种爱。
最后教师小结,爸爸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让幼儿回家把想为爸爸做的事情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对爸爸说一说。和爸爸一起做做好玩的游戏。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设计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优秀说课稿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骨、瘸、”等8个生字,会写“弟、谢”等12个生字。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会用课后词语说句子。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小鹿的心情,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体会文本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师:我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有《风娃娃》、《纸船和风筝》、《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去学习一个小鹿和玫瑰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师板书:《小鹿的玫瑰花》。
3、正音: 瑰是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带领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要求,轻声读文。
师: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打开书,轻声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词:
①出示生字,指名读、小老师带读。生评价小老师。
②出示生词:开火车读。教师用简笔画评价各组的情况。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看图引入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小伙伴。他们是谁呀?(出示小鹿和鹿弟弟)
2、请学生找课文中鹿弟弟的话并加以质疑。
(1)小鹿和鹿弟弟他们在说什么?轻声读课文,划出鹿弟弟说的话。出示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2)全班齐读。
(3)质疑:想一想:你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或者什么问题不明白的,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没有白栽? 惋惜
(4)解释白栽:鹿弟弟一会儿说“白栽”,一会儿又说“没有白栽”,那么白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
3、引读第一段。
1、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鹿是如何栽的玫瑰?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赞玫瑰:
师:在小鹿的辛勤栽种下,小鹿的玫瑰花盛开了!你们瞧,这些玫瑰花美吗?(美)是啊,小鹿的伙伴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正七嘴八舌地夸小鹿的玫瑰花呢。你们也都是小鹿的伙伴,你们也来夸一夸吧。
请学生各抒己见,赞美玫瑰。
5、学习玫瑰生长的句子:
师:花儿开得这么美,小鹿看到了吗?你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养病。”一句。
师:是啊,小鹿不小心跌伤了。那么他在跌伤之前看到的玫瑰长什么样?
(1)读读1—3自然段,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
①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② 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
③ 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齐读两个句子。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3)找近义词。
这两个句子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4)理解“慢慢地、渐渐地”
师:这两个词写出了玫瑰生长需要一段时间,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句子。
(5)调词序、读、体会。
把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调换位置再读一读,分组读。
师:意思有没有改变?这两个词意思相同,文中却用上了不同的词来表达,多么生动啊。
6、想象:
师:玫瑰花长得这么好,眼看就要开花了,小鹿却跌伤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课件出示图)他会想些什么呢?
7、体会小鹿想看玫瑰的急切心情:
(1)找句子
师:是啊,小鹿是多么想去看玫瑰花啊!第三段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小鹿想去看玫瑰?
出示句子: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2)自己读读,想想怎么读比较好。
(3)请学生自愿起来范读。
(4)评价交流哪些地方读得好?
(5)指导读句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就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请同桌互评。
(6)激情朗读句子,师引读:
师:小鹿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能下床的这一天,他还没完全康复就急着要去看玫瑰了。带着小鹿的心情读一读: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师: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间过得可真慢哪!什么时候才能下床去看玫瑰花呀!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
师:时间啊,你快快过去吧,我急着要去看玫瑰花了!再读。
8、体会“惋惜”:
(1)师范读:
小鹿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外,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示范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2)师:小鹿日夜牵挂着玫瑰,居然一朵都没看着,同学们说说看,小鹿会是什么心情?
(3)读句子:
师:是啊,小鹿辛辛苦苦栽种的玫瑰,却一朵花也没看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咱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
鹿弟弟会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9、体会“没有白栽”
(1)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师:正当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玫瑰而感到惋惜时,谁来了?他们说了什么?请你们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2)请同桌两位的两位同学分别读黄莺和微风的话。
师板书:可好看了! 可香了!
(3)找感叹号:在这两个词后面还用了什么标点?
明确:是的,读课文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段话中的感叹号都圈出来。
(4)夸夸小鹿的玫瑰: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鹿的玫瑰花吧!老师领读词组“可好看了”、“可香了”。
(5)男女生赛读:
请女同学扮演黄莺,男同学当微风,老师读叙述部分,看看谁读得好。
(6)体会小鹿的心情
师: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称赞,心情怎么样?
咱们就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小鹿的话吧。
(7)齐读小鹿的话
师:是啊,小鹿的玫瑰花给这么多人带来了快乐,怪不得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请同学们再高兴地对小鹿说一遍吧,体会小鹿的心情。
(8)交流:为什么没白栽?板书:幸福
10、小结:
师:同学们,小鹿亲手栽种的玫瑰花,虽然自己没看到,却给周围的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师板书。
四、布置作业:
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4、小鹿的玫瑰花
没看到 可好看了!
惋惜 可香了!
没有白栽!(幸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优秀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找春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是以走进春天,发现春天为专题编写的,有描写美好春光的美文,有生动形象的童话散文,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还有赞美春景的古诗。这一篇篇充满儿童情趣的佳作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该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
会认“羞”等9个字,会写“脱”等9个字。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欣赏,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对春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只是学生对优美句子的欣赏还有差距。在教法上,我采用情景、问题、探究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采用课前预习、朗读成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新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小结作业—课后延伸。在任务实施阶段,我的模式为:初读感知—品读体味—拓展升华—学以致用。情中促读,读中感悟,体现学生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图文并茂,利用课件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说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歌中告诉我们春天在哪里呢?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找春天吧!(板书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趣,吸引住了学生,再由图到文,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春天,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首先,我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画面,感知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接下来,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章读正确,读通句子,对照美景理解词语,初步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这一环节: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课件展示)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初读感知内容并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感知发现
阅读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自由朗读) ,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针对性阅读)
2、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交流性阅读)
3、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并且通过师生间的比赛阅读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比赛阅读)
4、最后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
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仔细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四)指导写字
一、练习双姿,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1、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2、执姿: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展示生字,学生抢答来读一读这些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1)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字形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野,解:左宽右窄
脱、冻、溪、棉、探、摇、、躲:左窄右宽
(3)逐字讲解,指导书写。
探:秃宝盖不宜太宽,“小八”的右边是点,“木”字横要短。
躲:第七笔撇不出头,“朵”字写得瘦长一些。
溪:重点指导。。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拓展练习:
(1)、引用古诗拓展。
(2)、画一画你眼中美丽的春天,在班里办个图画展,看看哪个同学笔下的春天更美。
谈感受,办画展,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小草 眉毛
找 野花 眼睛
春
天 嫩芽 音符
小溪 琴声
六、说课堂评价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做出评价,可以是激励式、导学式、明理式、点拨式、幽默式语言评价,也可以是非语言评价,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势、一个手势,也可以书面评价。在学习任务完成时要做一个终结性评价要对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作出评价,还要对学生书写习惯、坐姿写姿、回答问题做一个学习习惯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这样能给孩子一充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说资源开发: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说课材料 篇五
㈠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㈡幼儿情况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㈢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 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㈣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 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 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 安静的标志。
㈤活动过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
>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㈥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说课材料 篇六
材料分析:
《峨眉道上》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
课文先写峨嵋山路又窄又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作者在途中遇到一位背着石板上山的铺路人,通过交谈了解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的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为何被记者称为“无名英雄”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与课前准备:
《峨眉山道》一文语言朴实,但含义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加上学生刚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四年级下学期的课就会显得更有难度。我考虑了学生这一情况,在教学前重点进行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准备课件;二是加强预习的指导。准备课件是因为峨眉山上的铺路人的生活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想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章,并让文章中的人物精神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并不是件容易事,说心里话,连我初读文章时,都没有被打动!可我知道,文章没有打动我,是不能去给学生讲的,那样的课就会像白开水一样的淡而无味。所以必须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遍遍读,并搜集资料充实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那些山上铺路人的形象也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清晰和高大!教师读书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也会经历,所以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最快地身临其境。我制作了课件,目的想用现代化地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峨眉山,走近峨眉山上的铺路人的生活。
关于加强预习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自学不流于形式,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陡参与其中。力争做到三读:一是读的准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是读的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是读的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老师只起知道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达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问题,参与的讨论,
教学流程:
轻松导入,激发探究兴趣;②渲染意境,陶醉于“峨眉山”;③因势利导,走上“峨眉道”④直扑重点,走近铺路人;⑤身临其境,与铺路人贴心;⑥由点及面,为所有“无名英雄”喝彩。
首先是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峨眉景观,目的是以多媒体展示这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渲染一种意境,抓紧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同时也为后文的学习设下铺垫——我们之所以可以欣赏到这样的美景,那些铺路人功不可没!
其次是第三个环节因势利导,走上“峨眉道”,课文中对峨眉道的描写笔墨不多,可对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可以衬托出铺路人工作的艰辛。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峨眉山的高、陡、险,我打算引导学生用下面的方法体会:
抓重点词句,如“天梯”、“仰望”、“竖”等。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爬山经历谈感受,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然后是第四个环节:直扑重点,走近铺路人。教学中我力求抛开细枝末节,舍弃贪多求全,突出理解好课文的重点及难点,即为何称峨眉山上的铺路人为“无名英雄”?避免课堂提问的“杂、碎、多、密”现象,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争论。还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避免空洞地说理,无谓地争吵。同时力争做到以下四点:①加强读的训练②重视与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③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读④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第五个环节让学生对铺路人说几句心里话,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让敬佩之意,让人文之情,尽情流淌,同时也是在力求追寻阅读与表达的融合。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既要走进课文,用心地去读懂,也要从文中跳出来,举一反三,学会一些表达方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完整。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选择。如有的文章可以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情节;有的则是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补充和拓展训练。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省略号;有的是给文章续写,有的是改写、缩写。扩写等等。对于《峨眉道上》一文,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一种对所有“工作中的平凡人”的敬佩之情,让他们懂得尊重,学会付出,学会感恩!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内心对“无名英雄”的情怀。
设计特色与追求目标
教育观念更新之后,我们每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我想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不应该脱离这一主旨而随意漫谈,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设计毕竟是课前的预想,想的周密是应该的,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案,更不能让教案束缚住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小学生。也许我们的课堂中会出现学生思维与教案不符的情况,这时要灵活处理,用教师的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学生有所收获和发展,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时我的奋斗目标和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诚心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多体宝贵建议!
说课稿简介 篇七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说课稿 篇八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9课《**》之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1、题目切入,引发期待:
(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重点指导:多音字:圈
3、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2)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4、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设计意图: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
1、突显故事的“寓言”体裁;
2、体现故事“寓言”特点;
3、精炼故事内容;
4、美化板书形式。
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力求通过板书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融合,让教学涌动着情感的灵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心灵交融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内化,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生成。
优秀说课稿 篇九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优秀说课稿 篇十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 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 “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